地震科普展厅,通过图片文字、视频资料等展示地震发生时人们的生活场景,让人们了解地震的危害性。3月25日上午,河北省地震局科技展厅开放仪式在河北省地震局机关办公楼一楼举行。首批参观展厅的石家庄市槐北路小学四年级的十余名学生在讲解员的引导下进入展厅。通过讲解,学生们了解了地震形成的原因、类别和危害,还通过融屏、VR等方式体验搭建抗震房屋、观察地球内部构造等。
学生进行VR虚拟体验
据介绍,河北省地震局科技展厅是河北省“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重点项目——河北省信息服务平台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河北省地震局机关主办公楼四、五层,展厅总面积600余平方米,包含地震灾害的形成、河北地震灾害、科学防震避险、地震前沿科技、地震监测预报预警、地震灾害风险防治、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等展区,展示内容分为地震科普和地震科技服务两部分。展厅采用融屏视觉体验、VR虚拟体验等展示手段,通过虚拟沙盘、AR地震快速评估、融合投影、LED大屏幕等展示设备,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提升公众防灾避险能力。
目前,河北省地震局科技展厅开放时间为每周六日上午9:00-11:00,市民可关注河北省地震局官方微信公众号进行预约参观。此外,市民还可登陆河北省地震局官方网站,进入全景虚拟地震科技展厅,足不出户线上游览展厅。
文章来源:河北新闻网,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在线联系删除!
天文教育是中国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学术包括很多天文爱好者,对天文学知识非常感兴趣,然而,由于教学时间、地点和教学经费的限制,依旧无法普及和探索天文学知识,所以网络的发展,虚拟展厅的出现,让天文学向这些爱好者随时随地普及,近日,上海天文馆“虚拟展厅”分为上海天文馆公共区域、中华问天、家园、星际穿越、宇宙、征程、好奇星球、航向火星、羲和太阳塔、望舒天文台共十大展区。
作为一座建在高速公路服务区中的红色文化展厅,“红路展厅”位于古田服务区B区,依托红色古田深挖红色文化资源,于2018年9月建成并对外开放。2022年,古田服务区开展提升改造,在完善好星级式服务、公园式环境的基础上,引进“闽菜馆”“福建特色小吃”“VR体验馆”等业态档口入驻,使司乘人员沉浸式感受古田服务区浓郁的“烟火气”;同时,新建“海丝高速党群服务中心”和“军人驿站”,积极推进乡村、生态、文化等多元化服务,促进地方社会发展。
5月10日,洛报融媒记者从洛阳市文物局获悉,洛阳正加快博物馆数字化升级,借助科技力量推动“东方博物馆之都”建设高质量发展。目前,多家博物馆已通过打造数字馆、虚拟展厅等形式,把博物馆搬上“云端”,赋予历史文化新的打开方式。
【关于甲午战争陈列馆开放的公告】甲午战争陈列馆现已施工维修结束,将于2021年4月18日起开放。
不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制造业,不论是工业经济还是数字经济,工匠始终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力量,工匠精神始终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泉。9月16日,作为今年“926工匠日”系列活动之一,杭州工运史资料陈列室增添新内容,工匠精神展示厅正式开馆。杭州工运史资料陈列室坐落于仁和路2号,是原杭州市工人俱乐部旧址,也是新中国诞生后杭州市首届工人代表大会的召开地。工匠精神展示厅展陈面积80平方米,全厅以文字、图片和影像的形式展示,分为“思想引领,闪耀光芒”“工匠精神,杭州实践”“舆论反响,社会评价”三个部分。
当今,科技馆在科学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科技馆科学课与学校科学课是相辅相成的。科技馆琳琅满目的展品,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探究自己学习的机会。
在文化之心中,城市展览馆巍然矗立,如一颗明珠镶嵌于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其设计精妙,自然与建筑相得益彰,内部空间既宽敞明亮又富有层次感,犹如一幅穿越时空的精美画卷,诉说着开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憧憬。步入展厅,一股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但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城市规划展区所呈现的璀璨成果。城市规划,以其独特魅力,诠释着绿色生态、人文关怀、创新驱动与可持续发展的四大核心理念。
宝鸡市科技馆据了解,宝鸡市科技馆这次延时开放是配合全市“欢乐宝鸡”活动,从7月22日至9月底,市科技馆开放时间调整为上午9点至12点,下午14点30分至20点,开放时间延长2个半小时,下午参观人数由过去的200人调整为350人。延时开放期间,宝鸡市科技馆继续实行预约参观,市民可关注“宝鸡市科技馆”微信公众号进行参观预约。另外,65岁以上的市民和医护人员均可免预约参观。
为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4月19日,在泰国曼谷启动儒学中心海外展厅,尼山世界儒学中心首家海外展厅举行揭牌仪式,并宣布展厅正式启用。